很棒的觀念~值得深思....執行
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簡稱P.E.T.)
摘錄自「親職教育」邱書璇、林秀蕙 等人合著
一、P.E.T.的基本理念
「父母效能訓練」創始於1960年代,創始人為湯瑪斯.高登博士(Tomas Gordon)。「父母效能訓練」初創時,是用來協助父母們改善不良的親子關係,茲將其內容介紹於下:
(一) 改變父母的管教方式,就可以改變親子關係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中,可以得知孩子到了兩歲(更早可能是十八個月),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許多學者更把「青春期」認為是個體的「狂飆期」,好像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幾段「暴風雨時期」。高登博士以其經驗和研究心得,反駁了「反抗期是人生必經階段」的論調,他認為孩子不是天生有意要反抗父母的,父母與孩子不和也不是正常的必經歷程。代溝和衝突之所以形成,乃因為父母管教方式不當之故,只要父母用對了方式,親子關係自會更加親密。因此,P.E.T.訓練課程中,便以教導有效增進親子互動及增強良性溝通的技巧為重要內容。
(二) 理想的父母,並非是天生的
家庭是人一生中第一個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個導師,其所擁有的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將孩子的偏差行為歸咎於父母,並不全然是公平的。
高登強調「理想父母並非是天生的」,在苛責父母之時,不妨想一想:誰或哪個單位幫助過父母取得該具備的知能呢?多少父母曾受過育兒訓練才開始當父母呢?對尚未準備好的父母,要求他有優異的表現是不公平的。因此,P.E.T.的第二個基本理念:「理想父母並非天生而成」,而是可以透過訓練、再教育的方式加以培養再造的。
(三) 父母是人,不是神
當一個人成為父母親之後,就面臨了人生重責大任的挑戰,很多父母自然而然地挑起「父母」的面具和枷鎖,要求自己犧牲、奉獻、忍耐----進而忘了自己也是個普通的人,忘了自己的情緒可能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反而失去了「真人」的真實性。高登認為這並非好現象。P.E.T.的理念認為:真實的父母才可能成為稱職的父母。所以,高登質疑了幾個經常被父母奉行不逾的「金科玉律」:
1. 「父母必須對孩子一律平等看待?」
這個觀念並不合理,而且還會使無法做到的父母有罪惡感,父母應該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一定會有接受和拒絕的感受和態度,但拒絕和接受的分界線會落在何處,是因人而異的。其實這和父母的「個性」有關,另外「孩子的特質」也會影響分界線。因此,要求父母對孩子一律平等看待,反而會引起父母的自責,有這樣心情的父母是有礙親子關係的。
2. 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言行一致?
這也是個古老的忠告,往往使得父母必須偽裝自己,喪失人的真實性。實際上,父母也會因為心情和所處情況的不同,而對孩子的行為有不同的反應,例如:父母心情低落、失眠或疲憊時,對孩子的舉動較可能動怒,而心情愉快時,則較能接受孩子的行為。
P.E.T.的基本理念認為,這種前後不一致的轉變是無可避免的,因人、因時、因地,父母必須這樣改變。但是,「父母可以前後矛盾」並不代表容許父母為所欲為,只要讓父母認清「真實的人」會有的狀況。
3. 父母必須慈祥和善,力行愛的教育?
天底下沒有一個父母能永遠接受孩子的行為,有些父母希望自己扮演好父母的形象,所以表面上裝出接受孩子的行為,內心卻是拒絕的,因此是「虛假的接受」。但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究竟接不接受,孩子總能分辨出真假感受。如果父母經常採用「虛假的接受」,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有不良的影響,甚至是不再信任父母。因此,P.E.T.的重要理念是:當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時,絕不假裝接受。
4. 接受孩子的個人,但拒絕他的行為?
持這種論調在處理孩子行為時,常會告訴他:「我喜歡你,但我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似乎個人和他的行為是可以分開的。但這是不真實的,就如同希望孩子理解「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道理一樣困難。P.E.T.論點強調:孩子會從父母對他行為接受的多寡,來判斷父母是否肯定他這個「人」。
總之,P.E.T.課程主要在強調父母應該作一個「真人」,亦即(1)真實的父母一定會對孩子表現出接受和拒絕。(2)即使對相同的行為,也可能隨對象、時間、和場合而有不同的看法。(3)父母不該隱藏自己的感受,而表現虛假的接受。
二、P.E.T.運用的親子互動技巧
(一) 對孩子表達接受,以使孩子吐露心聲:P.E.T.訓練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表達「接受」的方式,運用這個方式,可以使孩子願意和父母談心,親子關係於是有了輕鬆自在的好開始。人類傳達訊息及溝通的方法有兩種,一為語言、一為肢體語言。接下來便是就介紹如何運用語言及肢體語言來表達接受的方式:
1. 用肢體語言傳達接受的訊息
肢體語言在傳達訊息上的力量,並不亞於語言。父母在有些情境下,使用肢體語言比語言來的有影響力,在傳達接受上亦同,例如,孩子小的時候,安撫他的哭泣或不悅,說話往往比不上擁抱來的有效。
P.E.T.中建議父母使用「默默傾聽」。父母靜聽能使孩子把話題從事實敘述,進入到說明原因,最後自己下個結論。因為父母的接受,允許孩子表達,使孩子能思考並獲得成長。另一個建議方式是「不干涉」,父母不干涉即表示了接受。然而父母多數覺得袖手旁觀而不介入,會縱容了孩子,所以會任意插手孩子正在做的事,高登認為這是因為父母無法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以及本身的恐懼與不安所致(恐懼失去權威或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在非語言訊息中P.E.T.中建議父母可以多使用「默默傾聽」與「不干涉」的作法,以向孩子表達接受的訊息。
2. 用語言表達接受的訊息
在良好的親子溝通中,言語絕對必要的,因為雙方不可能永遠沈默相對。高登甚至強調:能否成為良好的父母,全繫於父母的說話方式。每當父母和孩子說一句話,就好像正拿著一塊磚堆砌著它們之間的關係,每一句話都在表達對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瞭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樣。
在P.E.T.課程中,教父母如何說話之前,必先教他們「避免」使用某些說話方式,以下典型的十二種溝通絆腳石應該加以避免:
(1) 命令:給孩子一個指示命令,規定他們該怎麼做。
(2) 恐嚇:警告孩子,如果敢做某事的話將會招致什麼後果。
(3) 教誨: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對。
(4) 建議:提供孩子建議或忠告,告訴他們如何解決問題。
(5) 曉以大義:試著用一些事實、見聞或個人意見來影響孩子。
(6) 責備:否定孩子。
(7) 贊同:肯定孩子,並加以讚許。
(8) 嘲笑: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9) 分析:分析孩子的動機。
(10) 安慰:同情支持,企圖使孩子心情好些不再沮喪。
(11) 提出問題:問一些問題,企圖找出原因。
(12) 說笑解憂:轉移話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一般人若被他人以此十二法對待時,會有以下的感受或反應:
(1) 我會防衛、保護自己,並加以反抗。
(2) 我會覺得沮喪。
(3) 這樣會讓我覺得自己不行、差勁。
(4) 我覺得對方不相信我有辦法解決困難。
(5) 我會和對方辯論,並反駁他的話。
(6) 我會有罪惡感,並認為自己壞透了。
(7) 我覺得對方不瞭解我真正的想法。
(8) 我覺得對方像個父親,而我則是不懂事的孩子。
(9) 我覺得被干涉。
(10) 我似乎在接受審判。
如果不這麼說,還有哪些更好的談話方式呢?P.E.T.建議父母採用「敞開心胸」的談話方式,以便使孩子有效吐露心聲,亦即
(1)不代表價值判斷的簡單回答,例如:原來如此、嗯哼、很有意思、真的。
(2)較清楚表達接受的回答,例如:告訴我吧、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你願意說嗎?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
這種敞開心胸式的說法,大部分的人會感到被尊重及被接受。
利用諸如上述的這些非語言技巧(默默傾聽、不干涉)及語言技巧(敞開心胸,鼓勵別人說話),可以促使對方勇於表達,並繼續往下說,在過程中,父母不應加入個人意見或感受,孩子則會因為父母敞開心胸而與之親近,並將心聲吐露出來。
(二) 主動傾聽----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1.「主動傾聽」是P.E.T.課程的重心所在,運用主動傾聽時,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用自己的話向對方求證,聽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評價或勸告等。當父母解讀出孩子的訊息,促使孩子能表達更多自己的想法,進而尋出解決之道。例如:
兒:小華今天不和我玩了!我以後再也不和他玩了。
母:小華不跟你玩,所以你很生氣。
兒:對呀!我要跟他一刀兩斷!
母:你氣得不想再見到他。
兒:對,但是我失去這個朋友就沒有人和我玩了。
母:你討厭自己一個人玩。
兒:對的,我想我必須用別的方式來和小華相處。
2.P.E.T.課程經驗顯示:即使沒有受過心理訓練的父母,只要有心又有適宜的態度,學習「主動傾聽」的成效往往令人大為驚喜,反之則否。
(三) 運用「我----」訊息來表達父母的感受
當孩子向父母發出訊號時,扮演「接收器」的父母最好使用主動傾聽做反應。然而許多父母的反應句常以「你﹍﹍」來開頭,例如:「不准你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你如果不想上學的話,以後打算作什麼?」。這些說話方式,常在傳達「貶損」訊息(例如:嘲笑、責備、教訓)要不就是傳達「解決辦法」的訊息(例如:建議、命令、恐嚇)。這些訊息有意無意地告訴孩子:你是不優秀的,父母一定比你行。因此常接受貶損的孩子,往往種下日後心理障礙的病因。
P.E.T.經驗發現:其實絕少父母真正有意想傷害孩子,他們只是沒有學到更好的方法----運用「我﹍﹍」的訊息是值得採納的良策。
「我﹍﹍」的訊息是誠實的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父母坦率地將自己的感覺傾訴出來,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父母造成影響,比起暗示孩子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其恐嚇意味減少許多。這同時也顯示相信孩子有處理能力,信任他會尊重你的需求。運用「我﹍﹍」訊息來表達父母感受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
(1)「我﹍」訊息是誠實的,影響孩子也對父母表達真實的感受。
(2)「我﹍」訊息傳達實際上的根本感受,而將採取應對補救措施留給孩子,讓孩子學習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3)「我﹍」訊息向孩子坦誠父母也是人,可以提升親子關係。
(四) 使用「沒有輸家」的方法以解決衝突
許多父母會陷入「誰輸誰贏」的聯想,把子女間的衝突看做權力爭奪戰,非要比出勝負看哪一方退讓妥協才行,這種「不是贏就是輸」的刻板觀念是造成親子衝突的根源所在,因為親子雙方都想贏,結果不論誰贏,均有一方覺得打敗仗而生對方的氣,甚至勝利的一方也不見得愉快。因此,P.E.T.課程提出了一個革新的方法「沒有輸家」。
P.E.T.認為衝突解決,並非只靠兩極化的方法,因此訓練父母從觀念上先接受「願意為了解決衝突另闢蹊徑」的想法,再進而瞭解原來的方法為何無效、有何不良影響,再進一步使父母認知「沒有輸家」之效益、如何進行,鼓勵父母在家運用在實際情境中,經過修正檢討後再運用練習之。
Î 運用「沒有輸家」即「雙贏」的方法之效益有:
1. 孩子有機會發展思考能力。
2. 減少權力的需求,使雙方少了敵意多了愛。
3. 把孩子當成人看待,孩子會有實現解決辦法的動機。
4. 較不需強制執行。
5. 易於發現真正的問題,並較有機會表現高品質的解決方法。
Î 進行「沒有輸家」的六個步驟:
1. 認清並界定衝突。
2. 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3. 評估這幾種辦法。
4. 決定何種辦法最合適。
5. 尋求實行此一辦法的途徑。
6. 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
三、「父母效能訓練」在親職教育上的運用
父母如果熟練地運用以上各類技巧,真的可以化解衝突於無形嗎?其實,天底下並沒有一套技巧或方法能適用於所有情境,或是永久有效。P.E.T.所揭示的主要是一些原理原則,更重要的是提出重新界定親子互動的一些革新觀念以及作法,在應用時仍須彈性應變的。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你我之間...
最近有些累....
體力變差是當然的啦,因為已經邁入中年~唉
每天面對這群小蘿蔔頭 把戲有夠多
問題也一大堆
可是
天真的臉也是我快樂的來源
.......................
反倒是大人的世界
越來越難懂
立場不同就該批判誰對誰錯嗎?
喜歡看大愛劇場,這次的"戀戀情深"片尾曲
聽了好有感覺~~~~
讓我你我之間(周明璟)
詞/曲/編曲/製作人:吳嘉祥
也許我從不懂溫柔
也許我總要求太多
不停的追逐 盲目摸索
終於學會不再強求
生命從此變得灑脫
看世界更開闊 只因為懂得放手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
需要多一點點的包容
打開心中的鎖 才能往前走
你我之間 曾有無謂的爭辯
經過沉澱 才發現自己也需要改變
你我之間 終於畫成一個圓
我會珍惜 彼此擁有相知相守的因緣
體力變差是當然的啦,因為已經邁入中年~唉
每天面對這群小蘿蔔頭 把戲有夠多
問題也一大堆
可是
天真的臉也是我快樂的來源
.......................
反倒是大人的世界
越來越難懂
立場不同就該批判誰對誰錯嗎?
喜歡看大愛劇場,這次的"戀戀情深"片尾曲
聽了好有感覺~~~~
讓我你我之間(周明璟)
詞/曲/編曲/製作人:吳嘉祥
也許我從不懂溫柔
也許我總要求太多
不停的追逐 盲目摸索
終於學會不再強求
生命從此變得灑脫
看世界更開闊 只因為懂得放手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
需要多一點點的包容
打開心中的鎖 才能往前走
你我之間 曾有無謂的爭辯
經過沉澱 才發現自己也需要改變
你我之間 終於畫成一個圓
我會珍惜 彼此擁有相知相守的因緣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捨不得......分離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