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母語,無怨無悔!
看完這則報導,我也好希望
有好多人為詔安客語的傳承一起努力
而不是幾個人的孤軍奮鬥!!
一紙文宣 讓李貴盛投身奉獻客家
生命力記者/郭羿婕報導
一九八七年《客家雜誌》所主辦的「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讓客家人走上街頭爭取自我權益,不僅寫下客家文化運動的先頁,也是前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李貴盛第一次參與客家活動,遊行啟發了他的母語意識,讓他開始投身為客家文化事業努力,直到今日,他仍舊不求回報地為客家事務默默奉獻著。
其實,讓李貴盛願意奉獻自己、無私地為客家文化打拼的起因,只是因為一張文宣。「當年,我在台北街上看到『還我母語大遊行』的呼籲文宣,突然覺得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自己身為客家人,就該站出來為客家族群討尊嚴!」他表示,在解嚴之前,因為政治環境的關係,客語很沒地位,很多客家人都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說客家話。這種情形,從小在苗栗客家莊長大的李貴盛相當熟悉。
李貴盛說,小時候常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都不講客家話?很多大人在講客家話的時候為什麼都畏畏縮縮的?「長輩們都不說原因,後來我才漸漸明白,這是因為客家文化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使得客家人說起自己的母語居然都覺得怪怪的!」因為這樣的感慨,讓李貴盛更堅持要擁護客家文化。
參加遊行之後的同年,李貴盛加入了《客家雜誌》的工作行列,處理雜誌社的業務,他表示,當時《客家雜誌》經營得相當辛苦,「常常逼近了出刊日才發現稿子不夠,不然就是拉不到贊助商、沒錢可以印刷,所以出刊就變得很不正常。」因為這樣,很多客戶覺得權益受損,紛紛向他抱怨,回憶起這些事,他苦笑著說:「我還被客戶大罵了不少次。」
「其實,我們這些從事客家文化活動的人都是『呆子』!」李貴盛笑著嘲諷自己說,大部分的人若要從事公益事業,極少數會選擇客家文化,「客家事務真的太冷門了嘛!沒什麼利益也沒有市場導向,當然很多人都不願意投入其中,但我們身為客家人,對於客家一直有一份『情』在,我們自己都不做了,誰來做?」
李貴盛說,自己就是因為那份深厚的情感賦予他動力,讓他奮不顧身繼續做下去,因此,後來雖然離開了客家雜誌社,但若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他也會盡力協助;之後幾年,還陸陸續續在寶島客家電台、新客家廣播電台等地方擔任義工,讓自己為客家事務多盡一份心力。
四年前,李貴盛被推薦當上了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在他任內這幾年,不斷推動「紮根校園」的活動,「讓客語文化的再生運動,轉向學校來加強,例如公共事務協會一直在推行的『客語種子師資培訓』,我們目前採自行招收,對象則以桃竹苗地區的教師群為主,培訓老師們將客家歷史、音樂、童玩等文化,實際帶入校園中,也算是在逐步累積客家教材的資源。」
除此之外,桃園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也發展了一套客語教材「幼幼客家」,是專為兒童設計的客語學習教本,學生不僅能從書上學得正確的客語發音,也可以配合隨書錄製的有聲CD和錄音帶,加強小朋友的學習,期能讓學生從小就建立好的基礎。「其實這些事情由政府來推行,效果絕對會比較好,畢竟民間的速度不彰,效果也大打折扣,」不過,李貴盛表示,到目前為止,「幼幼客家」的使用者都給予很不錯的迴響,「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去籌備,也用了不少經費,有這樣的反應,我們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現在的李貴盛,已於今年二月十九日卸任理事長一職,雖然不再掛有任何跟客家相關的職稱,但他仍繼續為客家事務貢獻心力、繼續擔任客家文化的義工,支持他的動力還是那句:「我們客家人自己都不做了,誰來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